欢迎访问宝鸡市人民医院官网!

关注我们
24小时咨询热线0917-3272497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八旬老人压疮“深可见骨” 市人民医院骨三科化腐朽填“巨坑”
发布时间:2025-07-23    来源:骨三科     点击量:loading...

       压疮,又称褥疮、压力性溃疡,是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压或受摩擦力与剪切力的作用后,受力部位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

  近期,我院骨三科收治多例褥疮患者,其中有一名近80岁严重多发褥疮的高龄患者,患者既往高位截瘫、糖尿病、高血压病史长期卧床,入院时骶尾部双侧坐骨结节处巨大创面严重坏死感染,创面周围炎性渗出伴有恶臭,患者家属已无法正常护理。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评估老人身体状况及手术相关风险,患者严重贫血伴低蛋白血症,血糖极高,积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抗感染并组织多学科诊疗。择期行褥疮坏死组织清创+创面抗生素骨水泥创面覆盖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创面渗出明显减少,坐骨结节处创面愈合良好,已干结。患者及家属感觉护理压力明显较少,对治疗效果满意。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拆下骨水泥外壳后,骶尾部创面内新生肉芽组织新鲜生长旺盛,渗血活跃,无坏死及感染组织,创面由原来的约20cm缩小至不到10cm,双侧坐骨结节处压疮已经完全愈合。看到原来腐烂发臭的创面越来越好,患者及家属对治愈的信心也越来越高涨,住院期间积极配合治疗,期待二期的皮瓣修复手术。

1.jpg

       患者现已康复出院,对此次住院治疗很是满意。

2.jpg

01、患病原因

  现今,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阶段,老年人照顾老年人已经成为常态,特别是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时对压疮的忽视,可能源于认知不足、照护压力等多重原因,但这种忽视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需要针对性地改善。

  患病原因

  1、长期卧床或久坐,局部组织持续受压,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2、皮肤受到摩擦、剪切力(如翻身时身体与床铺的相对移动)等机械损伤。

  3、患者自身营养状况差、皮肤抵抗力弱、大小便失禁导致皮肤潮湿等,也会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

  好发部位

  多发生在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髋部、肩胛骨、肘部等,这些部位缺乏脂肪组织保护,长期受压后易出现损伤。  

  压疮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感染,甚至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因此对于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人群,需做好预防措施,如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

02、压疮的误区

  认知误区:很多老年照护者可能觉得“皮肤压红是小事,过会儿就好”,不了解压疮(又称褥疮)是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后,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组织缺血坏死,尤其老年人皮肤薄、弹性差、恢复慢,早期忽视可能快速恶化。

  照护精力有限:老年照护者自身可能也面临体力下降、慢性病困扰,日常照顾已耗损大量精力,容易忽略“定时翻身”“检查皮肤”等需要规律性坚持的细节。

  对危害认识不足:不清楚压疮一旦发展到溃疡、感染阶段,可能引发败血症、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增加死亡风险,反而认为“不疼不痒就不用管”。

03、如何改善压疮?

  预防压疮的核心是减少局部组织长期受压、避免机械损伤,并改善全身状况,以下是具体措施:

  定期改变体位,减轻局部压力

  对于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每30分钟调整一次姿势;坐轮椅者每15-30分钟变换重心或移动位置。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皮肤受摩擦力和剪切力损伤。可使用气垫床、减压垫、防压疮坐垫等辅助工具,分散局部压力。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刺激

  及时清理大小便、汗液等,保持皮肤干爽;更换潮湿的床单、衣物时动作轻柔。

  清洁皮肤时用温水和温和的清洁剂,避免用力擦拭,擦干后可适当涂抹润肤露保护皮肤。

  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坚硬物体(如床栏、轮椅扶手)或过冷、过热的物品,防止损伤。

  加强营养支持,增强皮肤抵抗力

  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如维生素C、锌)等营养素的摄入,如多吃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果等。

  对于营养不良或进食困难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改善身体状况。

  做好健康观察与护理

  每日检查骨隆突处(如骶尾、足跟、肩胛等)皮肤状况,观察是否有发红、肿胀、破损等早期迹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保持床单位平整、柔软、无褶皱、无碎屑,减少皮肤摩擦。

关注早期信号:

  照护者应识别压疮早期表现:皮肤发红、发紫,按压后不褪色,或局部温度升高、肿胀,发现后及时调整体位并观察,必要时及时就医。

  压疮的核心是“防大于治”,尤其对老年群体,及时干预能极大降低危害。通过知识普及和外部支持,帮助老年照护者掌握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才能更好地守护被照护老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