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人民医院官网!
当夏日的酷热尚未完全退场,8月7日(农历七月初四),我们迎来了立秋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收获,“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正式开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立秋虽非气象学上的真正入秋(“秋已立,暑难消”),但天地之气已悄然转换,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下降,燥气初现端倪。人体养生策略也应随之调整,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一、起居作息:收敛神气,早卧以养阴
顺应秋日“收”的特性,作息安排需做出调整:
早卧早起:建议晚上10点-11点前入睡,避开阴气渐盛的子时(23点-1点)。清晨5-6点阳气初升,此时起床顺应自然,有助于肺气宣发,令人神清气爽。
防凉避寒:立秋后早晚转凉,尤其需注意颈背、腰腹、足踝保暖,避免空调冷风直吹。睡眠时腹部盖薄被,防止夜凉侵袭。
收敛神志:秋季对应“悲忧”情绪。可多听宁静音乐,参与书法、茶道等静心活动,避免过度思虑耗伤心神。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
二、运动养生:动静相宜,微汗为度
秋日运动应以收敛内养为主,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气:
推荐项目:太极拳、八段锦动作舒缓,调和气血,强健脏腑;慢跑:选择清晨或傍晚,避开高温时段,强度以微汗为宜;站桩:静中有动,固本培元,安神定志。
运动原则:“慢”字当先,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外泄过度;“收”为核心,运动后及时擦汗,切勿汗出当风受凉;“补”要及时,运动后可饮少量温盐水或米汤补充津液。
三、饮食养生:少辛增酸,滋阴润燥为上
立秋后饮食调养重点在于预防秋燥、养护脾胃:
核心原则:
少辛增酸: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散耗气之品,适当增加山楂、葡萄、柠檬、醋等酸味食物以收敛肺气,生津润燥。
滋阴润肺:多食甘凉、多汁、富含胶质的食物以对抗燥邪。
养生食材推荐:
水果: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葡萄(补气血、生津液)、苹果(生津开胃)。
蔬菜:莲藕(清热生津、健脾开胃)、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山药(健脾益胃、益肺补肾)。
五谷杂粮:糯米、粳米、芝麻(滋阴润燥)。
其他:蜂蜜(润燥解毒)、鸭肉(滋阴养胃)。
推荐食疗方:
雪梨银耳羹:雪梨1个、银耳半朵、冰糖适量。滋阴润肺,清甜可口。
百合莲子粥:百合、莲子、粳米同煮。养心安神,健脾润肺。
山药薏米芡实粥:健脾祛湿,固肾益精,尤其适合脾虚湿困者。
四、艾灸养生:培土生金,温通防凉
艾灸能温通经络、驱散初秋寒湿,重点在健脾胃、补肺气:
核心穴位: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健运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
中脘穴:肚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中点)。调理脾胃、温中化湿。
肺俞穴: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宣肺理气、增强卫外功能。
关元穴:肚脐下3寸。培元固本、温阳益气。
艾灸方法:
温和灸:每穴艾灸15-20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皮肤微红为度。
频率:立秋节气前后一周,隔天灸一次或一周2-3次。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实热证明显者慎灸或咨询医师。
艾灸后2小时内避风寒、勿碰冷水,可喝温开水补充水分。
皮肤敏感者注意温度与距离,防止烫伤。
“立秋处暑正当暑,养生贵在巧过渡”。立秋时节,夏暑余威尚存,秋燥已然萌动。此时养生,贵在把握“收敛”大原则:收敛神气、收敛汗液、收敛运动强度;同时着力“滋润”:润肺防燥、滋阴生津、养护脾胃。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四时,天人相应。在这个夏秋之交的关键节点,悉心调护,不仅能缓解“秋老虎”带来的不适,更能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新华巷24号 电话:0917-3272497 Email:bjsrmyydb@163.com
乘坐车次: 北门:4路、5路、6路、7路、8路、9路、10路、17路、36路 南门:33路、34路、37路、42路
Copyright © 2021 版权所有:宝鸡市人民医院 陕ICP备18007727号-2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3号 技术支持:伙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