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人民医院官网!
抗疫日记之我的“满月”记 /杨晓玲
“满月”在我们中国传统习俗里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象征着一种美好的到来。今天(2022年5月15日)是我们来到上海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战的“满月”。回想起这个月的点点滴滴,我经历且成长着。
这个月是对我思想洗礼的一个月,这个月是对我执医生涯考验的一个月,这个月是我最能感受到爱和团结力量的一个月。这个月的每一天,我都难以忘怀。
一个月前的今天,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我只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感染科医生,主动请缨参战是我的职责所在。我们的上海“生病”了,没有了往日的车水马龙、人潮汹涌,寂静地让人窒息。没有人生而伟大,记着第一次我和我的队友作为首批进舱正式交接者,面对众多的阳性患者,我的心情是焦虑忧惧的,经过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驻地时,我曾萌生过退意,也曾抒发过怨言,但当我短暂休整后,我静下心来审视自己: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中国共产党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年代,新冠疫情不就是对我们的考验吗?什么是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这不是一句空口号,我认为面对疫情、勇于担当、不怕吃苦、敢于作为,就是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口号就是要现在付诸于实践。经过这一个月的历练,我已经习惯每天在战场上的节奏,已经习惯闷在防护服里6小时不吃不喝不排的辛苦,面对病魔也不像之前那样恐惧和焦虑,我的思想不懈怠、行动不迟缓,不断洗礼着自己的思想,让它也经历“满月”,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在自己短短八年的执医生涯中,为了更好更快的去除患者的身体疾患,我在不断的学习总结,而新冠疫情给了我们医务工作者新的身份—“战士”,“白衣执甲、逆行而上”我们被赞誉为勇敢的战士、逆行的天使,我们在与病毒赛跑、与病毒战斗,这个月来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觉得考验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医者仁术,更多的是我们的医者仁心。厚厚的防护装备隔离的是病毒,但不能隔离与患者的爱。方舱医院中的患者有的焦虑、有的抑郁,靠的就是我们医务人员的耐心开导,让他们拥有健康强大的心理去与病毒抗争。定点医院中的患者老龄化、沟通困难、没有家属陪伴,靠的就是我们的细心观察、仁心关爱,让他们在温暖中树立与病毒抗争的信念。这一个月来,我不仅作为医者,更作为“战士”,这是对我执医生涯的严峻考验,今后将真正履行“仁术仁心”,让自己在执医道路上茁壮成长!
一个月前的我们,来自不同的科室,相互之间并不熟悉。最初来到上海,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我心中难免有过孤独与无助。但当我们开始在前期的岗前培训中,相互之间一遍遍的监督穿脱防护服,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让我们队友之间逐渐建立了信任。在上海奋战的日日夜夜中,可能我无意间的一句“我嗓子不舒服、我睡眠不好”,队友们都会询问我需不需要药?甚至会主动把药送到门口;可能我无意间的一句“生理期到了”,就会有队员主动的和我调班,带队郑院长和吴主任也会主动关怀,等等这些细节让我的孤独与无助感消失了,我们的队伍充满着友爱。在方舱医院,当我看到国家为患者提供的舒适床铺和一应俱全的生活用品、志愿者们积极的帮助我们照顾患者,让我感受到这个社会温暖的爱。驻地酒店的工作人员们每日为我们的生活起居忙碌着,有时候为了满足我们陕西人的口味,厨师们也是绞尽脑汁的学习着,“一份小面”让我们感激涕零。在奋战过程中,有来自我们医院党组织的各种关怀与慰问,有来自陕西省医疗队的关爱与生日祝福,有来自上海人民的慰问信与暖心礼物,任何种种都让我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军奋战,我们身后有一支强大而团结的队伍做支撑、有我们的祖国做后盾!这个月是我最能感受到爱和团结力量的一个月,在爱的沐浴中,我将继续茁壮成长!
这一个月来,从方舱医院二期的顺利关舱,到一期的良好运行,再到泥城社区定点医院的畅通衔接,是辛劳与温暖的共存,是坚持与守护的共存。我们从上海疫情胶着状态的四月走到初见曙光的五月,我们收获满满,我们“满月”了,预示着一切美好将如约而至,我们拭目以待上海夏的灿烂。最后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平凡中的伟大 /张行
今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全国疫情出现了严重的反弹,多地聚集性病例频发,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核心城市,同样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突袭。在这危难的重要时刻,按照上级安排,宝鸡市人民医院59名医务人员,主动请缨,挺身而出,迎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逆流而上,以舍身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奋战抗疫前线,换取山河无恙。我们在亲情与大义之间,依然选择了逆行,选择了为大爱而行、为医者担当而行.为国家使命而行。临行之前,年迈的父母非常难过,一遍遍地叮嘱“你一定要平平安安的回来!”面对亲人的关爱和担忧,何尝没有心痛和顾忌。但是生在宝鸡、长在宝鸡的我们,从小受这片革命热土的熏陶,早已将延安精神铭刻于心,并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见之与行。4月15日,我们告别家人和同事,踏上了进军上海的征程。带着家人的牵挂,同事的关心,领导的嘱托。来到了我们首战场,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零号基地二期方舱医院。在领导的带领下同事们很快接手并投入战斗中,截至4月30日,我院援沪医疗顺利完成零号基地二期方舱救治工作,共计收治患者587人,治愈出院449人,该方舱正式关舱,我院援沪医疗队转战新舱——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零号基地一期方舱医院,医疗队全体医护无缝衔接奔赴“新战场”,攻坚克难迎接“新任务”。
5月7日早,党支部书记郑小军同志在援沪医疗队工作群发出号召,动员这支“能打仗、善打仗、打硬仗、打胜仗”的“攻坚队”,要尽锐出战、敢挑重担,要勇于拼搏、愈战愈勇,“跑步”转战“第三战场”浦东医院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泥城分部)进行支援。他一直在对援沪医疗队队员们反复强调,要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懈、防护不松懈,虽然已经在战前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当真正到达战场,依然让人感到震撼。这些患者基本来自当地养老院,平均年龄75岁以上,其中75岁以上老人37人,最大年龄98岁,且这些患者大都基础疾病复杂,阿尔默海症及精神问题的患者……与新冠肺炎病毒斗争的这两年多来,经验告诉我们这个病毒对老年患者非常“不友好”,对于这些基础疾病复杂,长期居住养老院的高龄患者来说,无疑是用性命与新冠病毒做斗争。而对于我院援沪医疗队队员来说,治疗任务也是相当艰巨,队员们都是以生命赴使命,因为病毒不会害怕医护,只是医护选择了“无畏”那是我们从业以来从未见过的残酷情景。
5月10日20点,我和我的搭档在控感员的监督下穿戴完善,进入病区,认真接班,协助不能自理患者翻身按摩皮肤受压部位,盖好被子,记录每位患者生命体征,按时巡回病房,协助22床老奶奶翻身时,发现她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我的搭档为其测量氧饱和度,氧饱88%,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患者年纪过大,难以沟通,无法自诉,加大对病情的了解难度。在医生沉着冷静的带领下,我们紧密配合,有条不紊,摇高床头,氧流量调至5L/分,遵医嘱给药,心电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T37.2°、P132次/分、R38次/分、SPo90%、BP124/78mmHg。急查心电图、查血,各项检查完善,与外舱医生研讨后,决定转上级浦东医院治疗,等待期间,医生联系着家属,电话里传来家属的焦急不安及对我们医务人员的信任,在这个隔离不隔爱的时期,家属和患者的信任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鼓舞。我和我的战友,陪同着老人,当透过护目镜看到一个个无力地躺在病床上、眼中流露出痛苦、随时都面临死亡威胁的患者时,深深感受到这场战役的惨烈与艰苦,也让我感叹生命的宝贵与不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扮演的角色是那么至关重要,他们的病情变化是那么没有规律可言,上一秒我还在为她翻身将她调皮的手放会被窝,下一秒她的生命就在快速流失,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与死神争分夺秒,直到浦东医院的120到来,我们才松了一口气,祝福奶奶长命百岁。坐上回酒店的车,我内心无比自豪,我们的团队是优秀的,我们是无坚不摧的,病区老年患者居多我们作为宝鸡抗疫医疗队护士,主动担负起了更多更重的任务。防护服包裹全身,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常常是衣服湿透,手指麻木,呼吸困难。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我们在上海抗疫30多个日日夜夜,凭着超强的毅力、扎实的技术,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的救护任务,为了鞭策和考验自己,我们大部分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火线入党,实现了我们的人生政治夙愿。
回望抗疫战场,我们只是无数英雄之一。此时此刻,我们同样不会忘记,疫情之下,那一个个逆流而上的身影,那一个平凡而又圣神的战友,这些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他们用大爱守护者人民的生命,用生命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他们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是身体力行地让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深刻体验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主义精神!
这场疫情之下的生死考验,考验的是担当,考验的是党性,考验的是对人民的感情,考验的是对事业的初心。目前,疫情尚未完全过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我们每一个现代青年和党员干部们,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新华巷24号 电话:0917-3272497 Email:bjsrmyydb@163.com
乘坐车次: 北门:4路、5路、6路、7路、8路、9路、10路、17路、36路 南门:33路、34路、37路、42路
Copyright © 2021 版权所有:宝鸡市人民医院 陕ICP备18007727号-2 陕公网安备 61030002000113号 技术支持:伙伴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