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宝鸡市人民医院官网!

关注我们
24小时咨询热线0917-3272497

健康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知识  

人医科普|冬至养生锦囊请查收
发布时间:2022-12-22    来源:中医科(曲萌)     点击量: loading...

       冬·至,不知不觉间已然冬至,冬至这一天白昼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反映的是天地间阴寒之气在不断蓄力递增的过程。冬至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节气,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2022年12月22日为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节气,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的风俗吃饺子

  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饺子最初是一种防治冻疮的食疗方,是有“医圣”美誉的汉代名医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美食。主要是用驱寒活血的药材搅拌在肉馅里,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热汤煮熟后施舍给冻伤的百姓吃。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今自己动手包饺子的相对较少,饺子馆里美味一顿成为便捷之选。如果冬至以后比较怕冷的朋友,不妨吃些韭菜鸡蛋、胡萝卜羊肉、香菜肉馅的饺子,有助于温补气血,增加热量。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已盛行,相传刘邦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以后,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羊肉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此时天气寒冷,适当食用羊肉有温中祛寒、温补气血、健脾开胃的功效。

送鞋子

  俗话说:“冬至一阳生,送鞋保安康”。冬至:“阳生于下,日永于天,长履景福,至于亿年”。意思就是说初生的阳气从地下开始逐渐往上走,对于人来说,就像是从脚下往上一样。所以送一双鞋子护住初生的阳气,以保平安。

  冬至之后开始“进九”,天气逐渐变得寒冷,此时养生进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饮食调养

  冬至时阴气已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芽,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冬至之后,适当食用温性食物,比如羊肉、牛肉等,可以预防三九寒冷,但量不宜过多,过食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同时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尤其是近来防疫政策放开,大家居家饮食清淡,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多吃萝卜、胡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番茄、藕、白菜、苹果、柑橘类、梨等。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除了因含大量水分及维生素适合在干燥的冬季食用外,其性清凉不仅可以消散内热,还有下气宽中,消积导滞等作用。

  《黄帝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北方冬季气候一般比较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也是冬至养生的重要内容。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载:“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天气寒冷、阳气伏藏,顺应这一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以养人体阳气,晚起养护阴气,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此时阴寒之气隆盛,要避风寒,多着衣、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如果要外出,应特别注意头部和足部的保暖。尤其现在仍是居家防疫关键时期,居室要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勤开窗通风,勤晒及换洗被褥,出门戴好防护口罩,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回到家要洗手消毒,外衣裤及鞋子放在靠门口相对污染的区域。

运动养生

  此节气运动要避免寒邪的侵袭,阳气虚弱之人最好午后再出门;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多晒太阳以补阳,运动量不宜过大,“太过不及皆为病也”,要在动中求静,最近推荐居家进行舒缓运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锻炼方式,如有强烈户外锻炼需求,选择阳光温暖时候、人少的地方进行慢跑等运动。

精神调摄

  随着小阳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在此时期尽量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态平和,可看电视、听音乐、看书舒缓心情,缓解紧张焦虑,也与人聊天分散注意力。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节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冬至还可以多搓搓耳朵按穴位。耳朵不仅是长给大家用来听东西的,懂得按摩耳朵还有不少保健功效呢。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气血运行不畅或者肾阳虚的读者朋友耳朵比较容易生冻疮。这个时候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最常用的三种按摩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轮。

  拉耳垂: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发热发烫为度。

       提耳尖: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拉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

  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